除了足球运动员,其他职业的从业者也有文身,而且疯狂程度可能比球员更高。
时间:2021-12-31 来源: 中国体育在线 | 作者:王艳

  足球是足球,中国足球是中国足球。

  菜是原罪,毕竟又一个四年,中国足球又将无缘世界杯。

  体育总局《关于中国足球振兴刻不容缓的提案》,其中对国字号球员的文身问题明确要求。

  “对各级国家队运动员的具体要求中,国家队及U23国家队运动员严禁有新的纹身,对已有纹身者劝诫其自行清除纹身,如有特殊情况经队伍同意后必须在训练、比赛过程中对纹身进行遮挡;U20国家队及以下各级国家队,严禁征调有纹身的运动员。 ”

  文身还是纹身,文身才是正确的,总局提案的文章里用词写错了,因为现在“纹身”也成为了一种通用说法。

  当然,我们不是要讨论用词对错的问题,而是讨论文身与足球。足球水平的高低与文身没有关系。文不文身,决定不了中国足球能不能进世界杯。

  除了足球运动员,其他职业的从业者也有文身,而且疯狂程度可能比球员更高。

  首先来看关于文身的规定,对国家队及U23国家队运动员是严禁新增,对已有文身者是“劝诫”和“遮挡”。对于U20国家队以及以下的球员,则是严禁征调。大致理解为,对成年人是管控,对未成年人(包括刚成年)是禁止,也就是禁止球员文身,从娃娃抓起。

  《法制日报》11月份有这样一篇评论,标题为《未成年人文身存在监管空白 到底该不该立法禁止?》。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表示,目前法律对未成年人文身没有相关规定,但考虑到文身对未成年人身体和精神等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,应通过完善法律规定来限制未成年人文身。

  所以,对未成年人文身的禁止,是一个社会性的讨论,未成年球员当然也包括在内。

  基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,对我们不必横向对比欧美国家队的未成年球员,不需要以国外15、16岁的小球员们就开始文身作为参照。

  我们可以先提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:现在还有多少家长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踢球?

  即便我们能请来世界顶级名帅,也有大牌外援,还可以搭建一流的青训体系,这些都不足以成为家长送孩子踢球的理由。

  山东泰山时隔11年再夺中超冠军,很多球迷的感叹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:父亲。很多人都是因为跟着爸爸看球,所以喜欢上了足球。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启蒙老师,足球兴趣的培养也一样。

  对于大多数的家长来说,文身和留长发、打游戏等等是一样的标签,是与刻板印象里的“坏孩子”联系在一起的。

  作为家长,你的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就去文身,你会同意吗?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在踢球,还是在学唱歌、弹钢琴、学英语都可以,但是他/她要去纹身,你能接受吗?

  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里,文身可以成为被认可接纳的标签。文身,可以是爱情、亲情、友情的情感表达,可以是信仰,可以是纪念。比如大卫-贝克汉姆的几十处文身,多数都和家庭有关,几乎都有妻子、儿子和女儿的印记。

  足球文化的交流学习,也包括对文身的效仿,国内球员的文身同样也是来自不同意义的纪念印记。

  文身与否无关足球的竞技层面,梅西有纹身,C罗没有,他们就是足坛的绝代双骄。

  回到中国足球层面,竞技水平无法提高,国家队成绩不佳,中国足球的形象怎么才能更正面,文身就成为了足球面子的“替罪羊”。

  20年都没有再打进世界杯,中国足球与正能量很少画上等号,更多时候都是负面形象出现。与之相关的每一片雪花,都可能被放大夸大。

  如果我们可以打进世界杯,没准儿哪个球员在胳膊上文了一句XX加油,打进一球后亲吻庆祝,向全世界展示着对家乡的支持。或者归化球员在背后文上“我爱中国”,进球后脱衣庆祝,向全世界展示对中国的热爱。

  醒醒吧,这都是梦。